bk_2  

書名:自私的基因(The Selfish Gene)

作者:道金斯(Richard Dawkins)

譯者:趙淑妙

出版社:天下文化

ISBN:9789862163252

出版日期:2009/5/8(新版)

 

這是一本久仰大名的生物科普書經典,每回逛到圖書館科普區時,一定會見到它,最近總算下定決心把它借回家了。

內文沒有運用任何複雜難懂的專有名詞,生動活潑的譬喻方式搭配作者令人莞爾一笑的幽默感,使得讀者輕易便能吸收本書所想要宣揚的理論「自私的基因」。

從「基因」的概念來看進化論,道金斯並非第一人,但絕對在推廣此想法上功不可沒。先將基因定義在從遠古的混湯中就存在的生命單位,是一個複製者,且這個單位渺小到每次進行減數分裂或DNA重組階段時,不容易被拆散,持續的複製下去,永久長存。他們的目的只有一個,就是「活下去!活下去!活下去!」。他們逐漸演化,變得更多樣,建造了不同的「機器人」,也就是我們所認知的「生物個體」,如此才更能適應環境。這些基因透過指令操控著這部巨大的「生存機器」,於是生物個體做出了一些有意識或無意識的自私行為,只為了能使基因健全且生生不息的傳承下去。神奇的是,生物學界很多難解之謎,用這樣的想法下去闡釋,居然就說得通。

作者更進一步的引用了一些生物界活生生的例子,說明某些看似純利他的行為背後,其實隱藏著自私的念頭,比方說大家所認知的母愛無私,的確基於道德論點上來講,母親對孩子的關愛是其他外人所難以比擬的,作者認為這樣的行為其實是出自於深處那「自私的基因」的決策,畢竟孩童身上有一半基因是來自於母親,孩童未來能走的路理應比母親能存活的時間還更長,所以保護孩童,就是在保護基因自身的安全無虞。作者也補充到,這樣的決定並不是經由母親,而是基因的指令,所以我們不能說自私的是母親,當然這是一種想法的闡述,作者自己也未完全否定純無私行為的存在。

在「自私的『瀰』」這個章節裡說明了一個新的概念,認為現今的文化傳承,是一種由看不見的「瀰」,它跟基因一樣,都是複製者。這些無形的觀念存在我們的意識中,陸陸續續散播下去,失敗的「瀰」便淘汰死去,成功的「瀰」則持續影響我們的生活。此篇篇幅略短,感覺作者僅是嘗試提出一個自己還未成熟肯定的想法與讀者分享。

 個人覺得整本書最有趣的部分在於,作者提到愛梭羅德將賽局理論模型更為複雜化,並以電腦模擬出各種可能發生的排列組合,歸納出最為合適的生物行為決策方式。許多事情可以簡單分成兩種,「合作」或「背叛」,當對方幫你搔癢,你替對方抓背,就是一種「合作」關係;然而,當對方為你搔癢,卻未能得到你的任何回報,這就是一種「背叛」的行為了。如果雙方都採取合作的態度,即便都要付出一些成本,但兩邊都能得到還不錯的回報;可是只要有一方選擇背叛,雙方的利益就不再評等,有一方肯定比較吃虧,另一方則獲得更大的利益;當兩方都選擇背叛,則沒有誰可以獲得好處。這位政治社會學家將這些利益量化,以便計算與比較,並向各路好手徵求不同決策的規則,看誰能得到最高分成為大贏家,結果發現一些詭詐壞心的盤算者反而沒能笑到最後,存活率最高的反而是看似簡單的「一報還一報」,當對方選擇跟我合作,我就合作;當對方背叛我時,我就選擇背叛他來反擊。(閃光說,這是不是恰恰符合了半澤直樹原則?)這樣的實驗結果,呼應了該章標題「好人還是會出頭!」。光是人這種生物,心理跟行為上的多樣性就夠讓人摸不著頭緒,更遑論自然界裡發生的大大小小事, 是多麼千變萬化到足以引發人類的好奇心,動物行為學果然是個有趣的領域。

事隔多年,終於又看一本生物學界的經典書,前陣子才把國小閱讀的「所羅門王的指環」拿出來翻了一遍,書架上那重重的四本威爾森的「社會生物學」及掛著亞里士多德著的「動物志」跟「動物四篇」,還在未來的書單排程上排隊,能夠重拾過去的興趣,沉浸在動物的世界裡,當是人生一大樂事啊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inda 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5) 人氣()